至少在四十九天之内不宜分家产。
父亲去世49天内禁忌1
忌婚嫁
在葬礼之后的四十九天之内,一般来说子女都是不适合婚嫁的,不管是嫁出去还是娶进来,都不是好事。因为老父亲尸骨未寒,而子女们却已经开始着手喜庆之事了,这代表着其实大家早就已经忘记了老父亲的死亡的伤痛。同时丧气也还没有过去,婚嫁也会很容易导致日后婚姻出现问题。
忌串门
一般来说,葬礼之后的四十九天之内都是不能串门的,因为这个时候子女的身上是带有丧气的,如果去别人家串门的话,就很容易把丧气带到别人家,尤其是有老人和孩子的家庭。同时这也会导致他们说你不懂规矩,如果真的.出了什么问题,这些人很可能还会怪罪到你的头上,所以要避免。
忌分家产
老父亲去世之后,分家产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但是分的时间最好就是推得远一点,至少在四十九天之内不宜分家产,因为这样会给人一种感觉,就是这群子女早就恨不得父母死去了,只是盼着分家产而已。这样对逝去的人是很不敬的,而且还很容易会招惹闲言碎语。
父亲去世49天内禁忌2
直系亲属去世后必知的六大禁忌
一、逝者安葬的禁忌
1、逝者的服装忌讳用缎子面料
老人们习惯把去世后穿的衣服称为“寿衣”,过了六十岁后就有老人开始准备寿衣了。
寿衣的件数、质地都是很有讲究的。件数一般是五、七、九等单数,而不会是双数;材质上则多用绸子,因为“绸子”和“稠子”谐音,寓意后世儿孙多子,而忌讳用缎子,因为“缎子”与“断子”谐音。
2、棺木忌讳用柳木
棺木忌讳用柳木,相传是因为柳树不结籽,担心会绝后。
二、葬礼的日期忌讳选在重丧日
重丧,(音CHONGSANG),重,重复,双重之意,意思是不止一起丧事,指的是一个人去世后近则百日内,远则一年左右,家人或者亲戚中又有人相继去世的情形。
习俗讲究,举行葬礼的.日子一定要避开重丧日,以免家中再发生亲人去世的情形。
三、热孝期间忌讳走亲访友,尤其是参加喜事
直系亲属去世一百天内,最好在家守孝,除非必须,不要外出旅游、探亲访友等,以免将自身的悲伤气息带给他人。
尤其是婚礼、开业、庆贺小宝宝出生等喜事,最好不要参加。
四、守孝期间,子女忌穿红带绿
守孝期间,古代的子女讲究披麻戴孝,百日内穿白色的孝服;百日之后,穿黑色、蓝色等暗色的衣服来守孝,忌讳穿红戴绿,浓妆艳抹。
现代社会,虽然因为工作生活等原因,很多朋友不穿那么长时间的孝服,而用佩戴“孝”字以代替;但是,还是不可穿红带绿。
五、守孝期间,子女忌参加娱乐活动
古时候父母去世,子女要一般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守孝期间,不可以举行婚嫁之事,也不得举行吉庆之事。
古代讲究“以孝治天下”,做官的人,不论官做得多大,父母去世后,都要请假回祖籍守孝,称为“丁忧”。如果官员不回乡守孝,就可能受到御史弹劾,受到处分,严重者甚至会永不录用。
如果官员在丁忧期间,有嫁娶、生子、分家、作乐等行为,都被视为不孝,也是会受到弹劾的。
现代社会,很多人们将守孝时间缩短,为一年甚至更短,但是都忌讳子女寻欢作乐。
六、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忌贴红对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大多数地区的习俗。
但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去世,第一年春节,门前是忌讳贴红对联的。
父亲去世49天内禁忌3
那么在民间这七七四十九天究竟有什么讲究呢?
在民间有守七这样一个习俗,自死者去世之日起,死者亲属要每隔七日烧祭一次,俗称“坐七”也称作“烧七”直到49天“断七”为止。
而这七个七被分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断七)”,这是因为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散一魂。每七天散一魄,俗话说:“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有的还有百日和周年。
而头七也是民间人们最常说的“魂回夜”,有些地方的习俗是,在回魂夜时,家人应在魂魄回来之前,给死者一顿饭,之后回避。
三七就是死者去世21天后,死者就已经管不了任何事情了,民间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
五七时,很多地方流行搭建“望乡台”,民间传说,这时死者才会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他们会在阴间登上“望乡台”眺望阳间的家。
江南一带更有习惯在台上放把靠背椅,在椅子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伞,由道士做法事之说。
到了七七四十九天,便要做"断七"。断七过后就出了孝期。从这个时候起,死者也和阳间彻底断绝了关系,佛家云这时死者便可投入轮回了。
而佛教中所说的.“中阴身”也就是指这七七四十九天。据说死者从去世之日起,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七次,故“七期”被称为“过七灾”。头七 在家设灵牌,焚烧明烛,献上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
在近代人们还是保留着“终七”下葬的习俗,民间对于七七四十九天的讲究还很很多,如第一个“七”称头七,例由儿子为亡父(母)设木主焚纸钱,延请和尚诵经;二七则请道士还受生经;三七、四七俗称“散七”,可由外甥、侄辈来做;五七倍受重视,另有“回煞”仪式;六七由女儿备酒饭,无女则由侄女;七七称“断七”,由丧家供奉酒菜祭奠,并诵经除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