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心无旁骛、心无杂念富有经验达到的至高境界。
心无杂念的最高境界1
人生的最好境界,是心无杂念
心无外物,心无杂念,便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专注才能有所悟出,谁先悟出那么就谁先成事。
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天赋,但是大家对天赋误解最深的是以为它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殊不知,他们的天赋的得来首先是拥有比常人更持久的耐性。
成功者之所以是社会当中的极少数人,正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别人做不到的,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要想功成名就,除了天赋和努力,必定要先修炼到最高的境界。
心无杂念,全神贯注,才能站在别人站不到的高度。
人生的最好状态,是心灵自由
一个人过的幸福不幸福,从来不是看他拥有的物质的多寡,名利地位的高低,而是内心是否自由。
虽然财务自由是心灵获得自由的.基础,但在财务自由的前提下,思想和行为依然不会受限制才是真正的自由。
很多时候,大家太过重视财务自由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就如同一个嫁入豪门的女人,哪怕衣食无忧但却处处受限,那么她依然是一个不幸的可怜人。
身不由己却无能为力,才是活着最痛苦的事情。
人生的最好生活,是极简主义
最好的生活永远是最简单的,当我们的欲望每增加一层,那为自己前行的路上多增加了一层阻挠。如同手机的内存,什么都想放进去,最后的结局就是系统崩溃。
要想活出至高的境界,就要让自己的生活少而精,不被物质欲望所累,不被无效信息所乱,给生活做减法,给灵魂做加法。
要记住,每个人这一生所拥有的一定是等量的,生活让你眼花缭乱,那灵魂必定无处安放。
心无杂念的最高境界2
如何做到心无杂念?如果要做到“心无杂念”,那么这个就太美妙了。
如果一个心无杂念的人,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认知上的“人”,而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高度禅定力的人,才能称得上心无杂念。
大多数的人都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每时每一刻都在妄念纷飞,怎么可能做到心无杂念?每个人的心就像一个瀑布一样,“飞流直下三千尺”,每一秒钟都向外流淌自己的各种分别念和欲望,何曾停留过?
首先要确定什么是杂念。确定之后再把这个它抓住,在放大镜前细观察。
经常听到一些用语,比如说杂念丛生、念念不忘、思绪万千、神情激动、神采飞扬、张口结舌、很烦恼很痛苦、在恐惧中无法集中精力、闷闷不乐、关闭自己的心扉等等。展现出这种兴奋的或者是压抑的神情,可能这些都是正在遭受着杂念的攻击。或者说自己正在处在一个妄念纷飞的世界,一时一刻都无法逃离出来。
在这种生态环境下,人们就想逃脱出来怎样做到心无杂念才好?有些人的选择是这样的:
一是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人生。
二是到某寂静的山林,一个人静静修学禅定等打坐修行。
三是激动的心坚硬的心慢慢变成调柔的心。
上面那几条其实都是某些古人曾经用过的普通人的一些修行方法,他们称这个叫做修心养性。把自己那个比石头还要硬的心,变成像面团一样变成调柔的心,是极困难的。即便是把自心调柔的像面团一样,但是不能不说他不会起心动念,也不可能真正达到心无杂念。
如果一个人能把自己的心调柔好,那么他呢,事业和智慧会增加增长的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这个调柔心是修行中最难的。在现实生活中,试想一下别人是不是瞪了你一眼,你马就以眼还眼?那就可以想象自己的`心有多么的坚硬,可能跟顽石有得一拼。这样就知道自己没有修行,也却想智慧。
但是有的人经过一定的修炼之后,会对周边的事物看得比较淡。心也比以前调柔的很多,也让自己心生快乐,反而推动了事业更上一层楼。
不过有杂念、杂念少、“无杂念”都是对事物的一个理解过程。付出努力和行动得到的一种结果。但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无杂念。
如果是心无杂念,那么自己就安住在纯智慧之中。所以说你不能怎么解释,一般人来讲这个心都是有杂念的。谁没有杂念?只有如来没有。
实际上有杂念,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其实人们没有这种智慧去处理杂念和各种欲望,让自己心身疲惫不堪。
我们在大多数的生活状态下,并不是说我们要一个心无杂念,而是要有拥有一颗调柔的心很重要。看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冲突中,有多少的灾难是因为是自己的心太过坚硬而造成的。基本上大多数都是的。我们那个坚硬的心,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
我们的心被外境所迷了,我们的心已经是进入了一个有实质的状态,有执着的状态。从那一刻起我们都没有认识它的真正的本来面目,所以才有了你的我的他的之争。
在争斗中产生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其实这一切背后就是我们的心所造成的。所谓的心不杂念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现在这个世界,我和我所其实都不存在。通过学习般若智慧,认知之后努力修持,有可能从中获得解脱。不再受心的骚扰。
在我们的一生中,我们的心对我们的危害是最大的。外面就不存在有一个敌人,真正的敌人就是我们的心。我们的心产生的一切分别妄念就产生了一切恩恩怨怨,产生了一切理不清理还乱这种种现象,这就是我们这颗尘心所造成的。
心无杂念的最高境界3
一、
佛经中常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这世间本无菩提,也无明亮的镜台。所谓菩提与明镜台是一种心境,若心无杂念自然可以做到菩提之境、心若明镜,可见到内心的菩提与明镜。若事事心存杂念而为之,菩提便是虚无,镜台亦无法变得明亮,一切都会被繁杂的心念蒙蔽。
一个人的状态分为表象与心斋。
凭借自身的感官和肉眼做事,所见所闻也只是事物的表象,看到的不一定为真,听到的不一定为实。因为透过感官的体验看到的永远只是事物的表面,也很容易被事物表面的假象所迷惑,因此对万物的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最外层,无法看穿其本质的真伪。
还有一种是心斋。
常言道“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诚不只是表面的作为,应当能经得起考验,在摇摆不定的尘世中形体沦陷,但心却依旧坚定,任何外物的诱惑都无法改变内心的信仰和坚持,面对繁杂依然能够保持心无杂念,如止水般平静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斋的境界。
《庄子》中有这么一段话: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如果能保持心态的专一,不相信道听途说而是用心去领悟,不仅要用心去体悟还要用气息去感受。耳朵只能用来听,心只能用来感悟,只有那虚无缥缈的心境才能对应宇宙万物,大道会汇聚在心境之中,虚无缥缈而又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斋。
用肉体感官去观察事物,用内心去体悟事物,一动一静,一虚一实,形与体相结合才是“心斋”最完美的状态。
二、
《道德经》中说: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没有贪欲而回归清净,天下万物就能自然安定的发展。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唯有保持宁静的状态才能够走得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宁静的状态是修身养德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状态下一个人才能顺应大道的`运行规律,如果天下所有的事物都能够保持宁静,那么将会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因为在道家有句话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天地万物,芸芸众生迟早都会回归到其最初时的状态,这种状态叫做“静”,静就是万物最本真的状态。
只有回归到最初始的状态,人的内心才能不被外物所惑,从而达到一种“空”的境界,放空自身,在天地间感悟万物。
老子曾说: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将天地比作古代烧火用的风箱,内部中空无穷无尽,越是用力鼓动,产生的能量也就越多。如果天地之间没有足够的空间,全部都被各种各样的东西填满,那么就不会产生更多的能量,也不会给万物生长的机会。
与天地的空间一样,人也需要放空自我的内心,只有把内心深处的繁杂摒弃,留出足够多的空间,我们才能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中享受那一抹静谧,给内心一个沉淀的机会,让自身逐渐回归人性的初始本源,回归到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