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时间:2024-06-04 08:40:41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在古人的观念里,祖先不仅是与自己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先人;普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祖先当作神明来崇拜,这与他们的神明崇拜观念密切相关。来看看为什么要祭拜祖先?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1

祭祖的意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民风来看,“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是《论语》上的一句话。曾子说,如果我们谨慎地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也就是祭祀父母祖先,民风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为什么自然而然地就淳厚了呢?他们这样解释:什么是“追远”呢?“追远”,就是祭尽其敬,就是在祭祀父母祖先的时候,要特别地有诚敬之心。

怎么样表现出自己的诚敬之心呢?要“依礼依时”追念祭祀,必须按照“礼乐”的要求,而且按照一定的时节来追念祭祀祖先,祭祀的时候一定是毕诚毕敬的态度。

在《祭统》上也说,“祭礼”,并不是从外在地强加给我们人的东西,“祭礼”产生的'时候,并不是给我们的一种外在的仪式、外在的表现,外在于我们的。

“自中生出于心也。”是我们从内心里感受到要对父母祖先来追念祭祀,所以才“心怵而奉之以礼,是故唯贤者能尽祭之义。”只有那个贤德的人,有道德学问的人,才能够真正地了解祭祀的意义。所以我们看,这个祭祀的深意,对民风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是一般人所能够理解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亲身参与祭祀的人,都能够感受到这种祭礼的教化意义。

第二个意义,在祭祀的时候要昭述祖德,传承家风。

祭祀,是一种机会的教育。特别是在祭祀的时候,我们把列祖列宗良好的德行风范,他们对国家的付出、贡献都讲述出来,后代子孙听到之后,立刻提起了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说:“作为这样的先祖的后代,我一定要努力做好,传承良好的家风,不要让我的祖先因为我而蒙羞。”

  

比如说我们都知道,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这个“四知堂”就是来自于东汉的杨震。杨震在去赴任东莱太守的路上,路过了昌邑县,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过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要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送给杨震,杨振就拒不接受。

王密以为杨震是怕这一件事有人知道,才不愿意接受,于是他就说:“这一件事,是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你就放心地接受了吧!”杨震怎么回答的呢?杨震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于是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

结果,因为他这种德行,他一贫如洗,最后到老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家产留给儿孙。

他的一些同事看了就劝他,说:“你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你的后代子孙打算一下,给他们留一点财产呀。”杨震怎么说的呢?他说:“我留给我的儿孙最好的财富,就是他们是一个廉洁官员的后代。”结果怎么样呢?结果他们家连续四世,都有人做到三公的位置,所以历史上称他们“四世三公”。

第三、我们祭祖,特别是今天祭祀中华民族万姓祖先,我们要学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精神。

很多人说你学传统文化,学了这么长时间了,传统文化到底讲什么呀?你怎么回答呀?中国文化讲“道”,他也听不懂;中华文化讲“德”,“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他还是听不懂;中华文化讲“仁”,似乎有点明白,但还是不太懂;那你告诉他,你说中国精神就是十二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

这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所有的这些精神都是从一个源头出来的。

所以学习传统文化,祭祀中华民族万姓先祖,要继承他们的精神,继承他们的品质。要能够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如果我们把这十二个字都能够落实,请问我们社会还有什么问题是不可解决的呢?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2

1.灵魂不死

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也和我们一样,睡着以后会做各种各样的梦,在梦中,人们可以做一些清醒时无法办到的事,比如从悬崖上摔下来死不了,能够像鸟儿一样飞翔,甚至是一些难以启齿不可思议之事也能够在梦中得到回应和满足。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即是如此。

但伟大的古人不这么想,他们从做梦中获得启示:人,是可以脱离肉体而存活的,这个存活的东西就叫做灵魂。人死了,只是肉体的大限已到,灵魂却依旧存在,因此古装电视剧中总会利用“阴魂不散”来制造各种“意料之外”。

灵肉分离、灵的神奇,让古人对灵魂产生一种信仰。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既然灵魂不死,古人便自然而然地认为,善待灵魂的肉体,就可以得到平安和护佑。

考古工作者发现,大约在一万八千年前,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在他们生活过的洞穴下有墓葬的存在,这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古墓葬,在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朱砂。一些研究者认为,红色象征了血液,在埋葬地中使用红色,就相当于为死者补充、保住了血液,进而可以保全生命、守住灵魂。

如今,将死者与红色相联系的现象,已从现代社会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或是更为复杂的丧葬礼俗与信仰,或是出于无神论而对丧葬行为的简化甚至省略。

2.祭祀与丧葬

我国的历代帝王都认为灵魂不死,因此不仅会给自己准备大量的财物,还会选择一些活人来陪葬,这就是 “人殉制”的葬俗,据说为周幽王生殉的女子有一百多人。秦始皇是灵魂不死的忠诚拥护者,否则也不会给自己搞那么多陪葬,而兵马俑则是“人殉制”的一种发展和变体

  

明朝时,明太祖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明成祖朱棣都有生殉的妃嫔,只不过人数比几千年前少了一些。直到努尔哈赤时,大妃阿巴亥的殉葬也成了一个谜题。

平民百姓当然没有帝王的财力,也没有权利让别人为他生殉,但也会在生时给自己攒所谓的“棺材本儿”,为了能够在彼岸世界得到安乐。古人一定没有想到,这些随葬品竟然成为其子孙后代研究他们的重要资料。

活着的人,为了能够抚慰灵魂,在不自觉中创造了专属灵魂的节日,寒衣节就是生者的一种换位思考:天冷了,灵魂也应该穿上御寒之衣。

当然,穿寒衣只是祭祀、追思祖先和亲人的一种方式。除了经过时间沉淀留存下来的各种与灵魂相关的节日外,人死后的一系列相关事宜也被保留了下来,而且颇为繁杂。

清朝,满蒙汉混杂,丧礼更加繁琐。就死者的穿戴来看,死者穿的'鞋必须是布底,还要做出莲花图案,因为脚蹬莲台代表了修成正果。此外还有很多因谐音而定下的规矩,比如死者的衣服不用纽扣只能缝飘带,因为“纽子”和“扭子”谐音;衣料也不能用缎子,因为“缎子”和“断子”谐音。其实,所有的礼制不仅是为死者送上哀思,更是生者释放悲痛的出口。

3.孝道

早在古代,对已逝之人的怀念与祭奠,就不仅代表着敬畏,而是有了“孝”的内涵。“孝”是中国的“特产”,西方人的脑海里没有“孝”这个内涵,他们长大后愿意侍养自己的双亲,纯粹是因为血缘。因此当用英语翻译中国的“孝道”这个含义时,并没有对应的单词,所以只能专门创造出一个词组“filial piety” ,意思是:子女的虔诚。

现在就来说说我国的“特产”——孝。甲骨文中己出现孝字,说明孝的观念在商朝时已形成。发展到周朝,孝的观念已经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祭祀便成为了向祖先尽孝的重要表达方式。《诗经》中描写祭祀祖先时,主祭者常自称“孝子”、“孝孙”。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除了对祖先,对逝去的亲人也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追思体系。比如,厚葬还是薄葬、服丧期限等,都经历了各种变化。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3

清明,教导我们为人处世不忘本。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比较重,尤其是更注重先人们的坟墓,那就是我们的根。#四月创作打卡挑战赛#

在国人的思想里,“根”是祖先,是故土,寻根问祖,追本溯源是一份难以割舍的情结和精神依托。

据了解,自唐代以后,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都将清明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重要礼节,并相传至今。

曾问过一位老伯伯:“您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每年坚持回乡扫墓呢?”老伯伯说了一句话,令我感触颇深:“人这一辈子如果没有根,走到哪里都是漂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往何处。”

清明,教会我们要铭记先人教诲。清明时节,让你不忘初心,牢记祖辈的`教诲,想起他们为生活努力奋斗,也在警醒我们也要积极乐观生活。

我们能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对未来充满期待,对生活满怀热情,其实是祖先的福泽恩惠,是祖先艰苦奋斗精神的熏陶。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亲人的日子,更是为了提醒我们,谨记先人的教诲和嘱托,牢记先祖传承的道德精神。

既然逝者已逝,你不能够再拥有了,现在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要好好的活下去,让逝者在天堂也能够安息。

  

清明,教育我们加倍珍惜眼前人。电影《寻梦环游记》里有一段台词:有人说,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第1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2次,举行葬礼,人们宣告你在社会上不复存在。第3次,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从此整个宇宙都不再和你有关,而这就是终极死亡。

每当清明祭祖扫墓时,站在先人的坟墓前,遥望先人熟悉的音容,深知他们已长埋地下,想孝敬却已阴阳两隔。

而边上的,是自己在这世上的亲人,在这阴阳相隔之地,感受如此真切,会更加明白身边人的重要性,会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

不仅是希望另一个世界的先人们,能收到我们的祝福,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庇佑我们健康平安,护佑子孙延绵,这是一份情怀,更是一种幸福。

《为什么要祭拜祖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