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由来

时间:2024-09-09 21:22:30
七夕节的由来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汉代,由于人们对星体的自然崇拜,于是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到乞巧节中,于是七夕就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七夕节的由来1

七夕节最早来源于汉代,由于人们对星体的自然崇拜,于是将牛郎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到乞巧节中,后来民间的女子都信以为真,于是每当七月初七她们便会来到月下,仰望星空,希望自己变成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的人,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日来源于汉代,在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所记载,女子七月初七时夜晚,会手持五彩丝线与九孔针,借着光线穿针,这便是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乞巧节的记载。

牛郎与织女本是两个星体,然而人们对星体有着自然的崇拜,于是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到乞巧节中,后来民间的姑娘都信以为真,于是每年七月初七,姑娘们会到月下,仰望星空,期望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遇。

七月初七时女子还会向上天祷告,希望上天可以将自己变成与织女一样心灵手巧的人,并且找到称心如意的郎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由来2

七夕节的来历

1、自然天象崇拜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七夕的牛郎织女传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早在远古时代,追求秩序的古人们不仅将天空规划得井井有条,还将星宿与地面区域一一做了对应,这个对应关系就天文来说,称作“分星”,就地面来说,称作“分野”。

2、时间数字崇拜

“七夕”月逢七、日逢七。在古代,古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尚书考灵曜》:“(天地开辟),七曜俱在牵牛初度”。《易纬通卦验补遗》:“天皇氏之先,与乾曜合德”。按:此言天皇氏祖先与日、月、五星(七曜)合德,即其身份极为崇高。《易传》:“日、月、五星,起于牵牛。”《汉书·天文志》:“牵牛,日、月、五星所从起,历数之元,三正之始。”

七夕节的演变

从历史文献以及结合古俗遗迹来看,随着人们对天文星象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祭祀祈福等节俗在上古时代就有了。汉代是我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使风俗习惯也互相融合,这对节日习俗的传播普及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主要的传统节日在汉代开始普及。

此后七夕的风俗渐出现于文献上记载。“七姐诞”的乞巧习俗传入北方西安一带始于汉代。西汉刘歆《西京杂记》(西京,今陕西西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七姐诞的乞巧风俗出现于北方西安一带的文字记载。

南朝梁时期,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玉石为针,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蟢子网瓜上,则以为符应”。可见南北朝时,南方七夕乞巧仪式已颇为复杂,不仅要拜祭牵牛织女二星、月下穿针,还要在庭中摆放瓜果,而根据蜘蛛所结网判定是否“得巧”的习俗也已经形成。

到了唐代,宫中甚至还要做七夕这天设专门的“乞巧楼”,嫔妃、女子在月光下,以五色线穿九孔针乞巧。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经历史发展演变,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唐代《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

在现存文献中,最早出现“七夕节”一词的在北宋;在宋之前的文献多称此天为“七月七”、“乞巧节”、“七夕”等。宋代将七夕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节日娱乐性及商业气息突出,七夕节的节日气氛达到顶峰。宋元之际,七姐诞的乞巧习俗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七夕,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复得出,至夜方散。”在这里,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车马难行。说明七夕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近代因七夕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美丽爱情传说使其成为了象征爱情的节日,并产生了“中国情人节”的文化含义。中国七夕节虽然生成时间比西方情人节早得多,而且一直在民间流传经久不衰,但目前在年轻人中,七夕节不如西方情人节受宠。

  七夕节的由来3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它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相传织女是王母的孙女,她心灵手巧,善织,能用一双灵巧的手织出五彩缤纷的云朵。而牛郎是一个孤儿,他勤劳但贫穷,与老牛相依为伴。

一次,在老牛的指点下,牛郎取走了在湖中洗澡的织女的衣裳,织女也喜爱牛郎,两人就结成了夫妻。从此,男耕女织,生下一儿一女,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此事被王母知道,她大发雷霆,派天兵将织女捉回天宫。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箩筐装着儿女,挑着追到天上。

王母见牛郎追来,就用头上的`金钗在织女和牛郎之间划出一道大河,这就是银河。银河水无情地把牛郎和织女隔在两岸,他们只能隔河痛哭相望。王母见他们哭得伤心,动了恻隐之心,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牛郎织女搭桥。

农历七月七日夜晚,仰望群星闪烁的夜空,人们能看到银河两岸有着两颗遥遥相对的亮星——即牛郎星和织女星。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融入乞巧节,民间姑娘信以为真,于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七,在牛郎织女“鹊桥会”时,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也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也能有个称心如意的美满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节。

《七夕节的由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