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时间:2024-12-02 19:15:31
道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地级市的市长。

  道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1

“道台”的构词含义

说起“道台”这个词,乍一听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何为“道”?又何为“台”?为什么会把这看起来毫无意义相关的两个字叠加在一起?

其实,这是源于清朝各官职命名时的一个惯例。在当时,无论是按照地域还是部门职能划分,划分出来的组织架构一把手官职名称,最后一个字往往都是“台”字,比如府台、学台、道台等等。

“台”字,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最初指的是“四方而高”,可以让人们用作观赏的地方,后来又引申出了敬词的含义。这就是清朝对于一把手们的尊称来历了。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名称末尾为以“台”字作结的官员几乎都是实权人物。

至于“道台”,也被叫做“道员”。其中这个“道”字的内涵,就涉及到了明清两朝在统治时期全国的地域划分。

清朝的这一相关规定顺延自明朝,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就是省级,然后便是府级,最后是县级。这样想想,是不是和今天的行政规划有一定的异曲同工之妙?所以现在也有人在研究历史时,会习惯性的将“府”与地级市划上等号。

至于古代的省长,他们一般被叫做总督或者巡抚。区别在于巡抚只管单一的省,而总督有时候要兼任好几个省的省长职务,就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两广总督。

而作为一个总督或者巡抚,他不可能把自己所管辖范围内的大事小情、七零八碎都一把抓。这个时候就需要底下的人来为他们分忧,因此,类似于副省长的布政使、按察使等人出现了。

不过布政使、按察使他们也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啊!所以聪明的清朝官员们又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专人管专事。

他们将一个省划分为很多个“道”,再次让下面的人去管理这些负责不同事情的“道”。而担起这些责任的往往是左右参政或者左右参议,当然也算是朝廷里有头有脸的实权人物。

因此,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台”就出现了。

  

“道台”的特殊之处

看到这里,或许不少人又要产生一个新的疑问了——“道台”看起来也就是清朝的官员职务中一个很正常的官职啊,品阶更是没有总督它们来得高。那么,为什么有很多人都说这个“道台”很特殊呢?

这其实还要从“道台”的职权范围一一说起。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道台是专人管专事,而他们所管的专事其实内容相当的复杂。不仅包括是茶叶、盐巴这些民生用品,而且还要管着水运、驿站等交通事务,甚至他们中的一些人呢,还要负责着军事乃至当地的农业体系。

具体来说则分为以下几个大类。

负责巡查官吏、法规的分巡道;第二,主要打理当地农业、经济、民生事务的分守道;第三,掌管粮食的储存运输,包括河流漕运等的粮储道;第四,在重要的军事重地看守武器的兵备道;第五,督查各地方盐巴生产,因地制宜,利用经济手段调整盐价的盐法道……

这样一说,道台们要做的事情是不是很多?更别提很多时候由于官府人手不够,一个道台要管着好几项内容,皇帝还可能临时设置新的道台。

更有甚者,当清朝统治到了中后期时,道台甚至还要摇身一变,兼职皇帝的眼线,直接替他监视各地的.大小官员,并有秘密上奏的权力。所以,谁能说“道台”这个职位不特殊呢?

“道台”的官职大小

那么,道台的品阶到底有多高呢?和知府比起来又怎么样?

或许你还记得,在上文中,我们曾经将古时候的地域管理体系与现在的进行对比,说起当时的“府”其实就类似于现在的地级市。而“知府”,某种意义上就可以被换算为市长。

自清初以来,除了顺天府和奉天府两地,由于地理位置比较重要,导致这两处的品级比起其他地方要稍高一些外,各地的知府一职都被定为正四品。

而到了乾隆年间,他正式将道台确立为了正四品官职,知府则往下降了一点,变成从四品。

但是品阶高就意味着权力大吗?这其实也不一定。因为道台和知府,其实是省级下属涵盖的、两套完全不同的划分方式。即便道台的官衔稍微高些,但他毕竟只能管单一的事物,比如漕运、比如农桑,而知府呢?他却是能管理自己辖区所有的事情。

当然也有一些特殊的道台,他们是皇帝特派出来的官员,经常领着二品、三品的职位,这又是另当别论的其他情况了。

结语

其实,无论一个官职有着怎样的名称,有着怎样的职能,归根到底,都是经过层层筛选出来做实事的人。

古代的读书人努力寒窗苦读,只为一朝科考入仕,他们的目的无非“为生民立命”。而今天的我们也应该秉持着先人们的这种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拥有“为万世开太平”的斗志与勇气。

  道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2

清朝设立的一系列官员制度中,“知府”这个职务非常重要。“知府”全称“权知府事”,管理府中无论大小的事务。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清朝的“知府”一职,其实相当于现在一座城市的市委书记。

在当时的清朝,知府是府级行政单位中最高的行政单位,是那个时期特有的官僚体系。“府”不同于现在的省或者县,可以说府介于这两者之间,同样指代的是一种行政机构。

且知府的官阶还不小,在清朝可以算得上是从四品的官员。

知府的演变史

“知府”一词也不是从古代一直延续到清朝,在知府以前就有着至少三个官职称呼。一个是隋朝时期之前使用的“太守”,也是以一府为单位掌管其中的事务。

想必大家对“太守”并不会陌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能见到太守的身影。

随着掌权者对地域名称的重新划分,“郡”被废除,”州“保留下来。

“太守“也慢慢不再被人们使用。隋朝之后,出现了新的官职代称,叫做”州刺史“。

最后北宋时期出现的“府尹”,又代替了此前的太守和州刺史,不变的是府尹依旧掌管一府之事。

历史上著名的府尹,就是北宋朝堂的开封府府尹包拯,被世人称作是断案如神的包青天。

虽然北宋朝堂的官员体系,使用的是府尹,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有了知府相关的记载。其实翻阅历史,知府一词的出现最早就可以追溯到北宋时期。

”乞罢权知府,置牧一员、尹一员,专总府事。“

这句话可以在《宋史》这一历史书籍中找到,是1104年时,大臣蔡京上书启奏的内容。不过里面提到的”知府“,不是清朝时期有实权的官员知府,这里可以理解成一种代称。

清朝时期,掌管一府事务的官员,从府尹变成了知府,但是府尹这个官职,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僚体系中消失。知府是从四品官员,而府尹反而变成了正三品官员。

不过这里的府尹要和之前的区分开,清朝的府尹是特指的奉天府府尹和顺天府府尹,权力相当的大。

  

知府的职责

知府的一个职责,通俗易懂来说,就是官员之间的传话筒。府的行政级别是介于省和县之间的,这个老二的作用,就是把老大和老三联系起来。所以在清朝,知府需要传达从上面授意下来的政令。

知府的第二个职责,就是向清朝的朝堂,推荐清廉实干的官员,这个上报的`官员一般是在,下一等级的官吏中选取,原则是择优录取。小官小吏们被知府举荐,需要通过严格的考核,通过则录用。

若整个选举过程中发现考核人员作弊,不仅是当事官员受到惩罚,举荐该官员的知府,同样会连坐。目的是防止暗中贿赂、结党营私。

知府的第三个职责,是监督民间赋税的征收工作。跟百姓有关的税务钱财问题,非常重要,搞不好就会引起民心不满,继而造成社会动荡。所有知府需要严格把控好赋税的数目,不可加收,也不可缺收。

民间的税收,是朝堂的主要财政来源,关系着民事问题,兹事体大。若是知府自身知法犯法,有赋税加征的违法现象。民众可以向地方随时举报,该知府就会受到停职的处理。

知府的最大作用,就是在于维护一方的稳定与和平,时刻把控好当地的民风民俗。无论事务的大小,不管是百姓的失窃问题,还是某地的灾害情况,知府都需要第一时间进行协商处理,再及时地反馈给省部官员。

知府这一职务相当的重要,在清朝的官员体系中不仅权力大,掌管的职责范围也极其的广,可以说是关系着民间的大大小小事务。

所以这就要求知府一定要爱民如子,真正地做到为国为民,才有利于朝廷的管理以及国家的稳定。

《道台知府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