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优秀随笔

时间:2024-03-04 21:22:36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别人写的随笔吧?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具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语文优秀随笔,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1

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绩无人能和;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敬重。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实际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示他内心的痛苦和对倒霉命运的顽强抗争。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访问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示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难免叹息,感到软弱。但是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严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置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恬静,倾听自身内心的需求和激动,用“心”观察和考虑人生,进而把这种考虑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示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示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肖像描写技巧。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示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气质和特有的精神世界:他那“十分陈腐,甚至是不整洁的”衣饰,“拖在衣服后面的”“早已失效了”的助听器,“愁苦”的脸,蓬乱的头发,都在印证着生活的窘迫和苦难的压力。然而,与此同时,他那“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和命运的担子”的宽阔双肩,“有力的大手”,“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的“深邃的眼睛”,“紧闭的嘴”,都在显示着他对于倒霉遭遇不妥协不屈服的抗争意志。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清楚,依照访问的顺序,首先从女佣──贝多芬日常生活的见证人的角度,交代了贝多芬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目前的精神状态。接着,以一个初次访问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让主人公自身开口,坦露他的内心世界。以贝多芬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胜利地表示出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2

语文,是婉约的诗篇。让我们在窗前,细细品味。语文,是优美的乐曲,让我们轻轻哼唱,从而体会那隐藏的美。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当我们与朋友发生争执之后。大仲马的友谊也像花朵,好好的培养,可以开得心花怒放,可是一旦任性或者不幸从根本上破坏了友谊 ,这都心上盛开的花,可以立刻枯颓凋谢。冉我倍感友谊的珍贵,珍惜友谊。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当我们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景是。白居易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让我觉得眼前芬芳的野花四处开放,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而那新长出来的嫩草却只能刚刚过自己的脚踝那里,感受初春的来临。当我漫步乡下时,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让我感受到黄昏时,周围那些归巢的`乌鸦落在绕满枯藤的树上,流水经过的小桥旁边有几乎错落有致的人家。那时候,一切都那么宁静,那么安逸,仿佛一幅美丽的乡间油画

语文在哪里?悄悄告诉你,他就在我们的身边,无时无刻的流过你的身边。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3

兴趣,乃喜好之情绪也。它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能源”,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先决条件和首要问题。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及时发现和培养,正确诱导,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应教改的需要。

初中学生正处在一个新的迅速发展时期,心理特征和生理特点都发生了变化,但还学有完全脱离小学生的特点喜怒哀乐易于表现,并支配他们的行动。意志活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的影响才能完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兴趣环境,选择适合的方式,通过各种途径完成他们的学习。其过程为新奇→有趣→学与专→掌握知识。我在从事初一语文教学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希望能通过兴趣教学发展学生智力,循序渐进增强吸收知识的能力。

(一)兴趣来源之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生,培养学生学习说话能力就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环节,初一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口关锻炼机会少,然而求知欲强烈,又喜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希望引起别人注意。因此,为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满足学生心理要求,培养独立性,适应勇和培养的需要,我在教学中试着开展了课前三分钟演讲。试讲一个学期以来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们出表现及浓厚的兴趣。

我曾在一个学期中,由浅入深地进行两个阶段的训练,第一阶段内容简单,只要求把话说清楚,能使别人听懂就可以,以培养其胆量。为了让学生有内容可讲,通常前一天布置第二天的演讲内容,如我的家庭成员,包括我的爸爸、我的妈妈、自我介绍,我的童年等,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而且加深入了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第一阶段的成功给第二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有了第一次经验,鼓足了信心,自学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二阶段的内宾是讲故事,这次提高了要求,不仅要把故事讲清楚、明白,而且要充满感情,要有表情,学生们选出自己最拿手的故事,做好充分阶段的准备讲给同学听。内容有童话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科幻故事、好人好事等,第二次演讲时学生们就显得比较老练,镇定,有声有色、层次较为清晰,以各自的特色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至此,课前三分钟演讲成了语文课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分钟演讲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能力训练,深得学生们欢迎,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盼望上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因素,事实证明,这种融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科学性于一炉的做法,举例学生兴趣特点,适应能力培养的要求,形式活泼的练口活动,能务有效提高学生说话能力,同时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有很大帮助。

(二)兴趣来源之二:美的欣赏

爱美之习人皆有之,“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初一学生虽然不会全面地、有深度、有广度地鉴赏美,却会用自己朴素的感受,独自的方式欣赏美,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期基所说:“孩子们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可以从直观的具体形象入手,引导学生欣赏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愉悦。

洪氏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他们的美学理想,通过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对自然景物进行分析,对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提高学习兴趣有着重要意义。例 ……此处隐藏826个字……今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研究、探讨,以便更好地适应洪氏教材对激发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4

文章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文章既有对昆虫形象地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整篇文章很有情趣。这种写作形式在以前的课文中从未有过,如何让学生正确的感悟呢?唯有让他们走进书中,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执教《绿色蝈蝈》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一上课,我就引导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亲密接触,使学生充分了解蝈蝈习性的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文中语句充分感受其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然后再次研读课文。

但《绿色蝈蝈》这一堂课总的来说上得不那么理想,我想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点的原由吧:

一是不能因材施教,自己违反了教学最基本的规律,没有充分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殊不知再好的教学方法如果学生不能配合就是最蹩脚的,这是对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惩罚。

二是教材处理不科学,贪大图全,结果目标太大等于没有目标,这也与第一点教训息息相关,对学生不够了解导致目标确定不科学,以后得出一个教训就是:一堂课要稳打稳扎,不贪多求快,完成一个任务是一个,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三是心理素质不成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强。上课一开始情绪还非常饱满,但一旦学生出现状况,课堂冷了场就开始乱了阵脚,虚荣心在作怪,结果越是怕出丑就越是出丑,不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补救而是消积放弃,只求早点上完了事,这是对自己、对学生不负责的表现,也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

由此可见,我自我调控能力还不强,更别说调动学生了。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栏目的主持人,他会用多种方法去激活现场,带动观众,让整个节目跟着他的目标走,而绝不会让节目冷场。所以我离一个优秀教师的目标还差很远,今后得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要千锤百炼。

这堂失败的课于我是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差距在哪里,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5

对于一名年轻老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虽然会累掉一层皮,但却可以换来自己在学科教学的成长与进步。以下便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些许收获

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层推进。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习目标1。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

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

1、师生互动显单一。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6

《最后一课》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说,主题表现深刻,艺术手法生动,我很喜欢。可从教近10年,这篇课文教了几遍,每次教完后都有很多遗憾。这一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下,重新接触这篇课文,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害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会,所以凡是教参上提到的都予以重视,都想教给学生,造成满堂灌,吃力不讨好。再就是拘泥于教参,被教参缚住了手脚,自己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进行教学设计和创新了。这一次参赛,我特地选了《最后一课》,并且决定在平时较“静”的七⑴班上,就是想对过去的教法做个修正,给自己一个挑战。

考虑到教参仅仅是个参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点。课前我把课文翻来覆去读了好多遍,对上课内容做了大胆处理:

第一,去除旁杂,突出重点:这是学生上中学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所以我决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整节课仅围绕着小弗朗士作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深入共感,激发共鸣:初一学生与小弗郎士年龄相仿,班上不少同学就像最后一

课之前的小弗郎士一样:天真幼稚不懂事,学习不认真自觉,甚至有厌学情绪,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最后一课》的故事情节,或许你与文中的小弗郎士一样,也有过厌学的时候。讨厌学校,讨厌课本,害怕被老师提问,现在老师问你:假如有一天,外敌入侵,家园沦丧,不再允许你学祖国的语言,也不再允许你说母语,那么,你将如何面对?

第三,全面参与,动脑动笔:中学语文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作文能力,可是,通过一个多学期的了解,我发现现在的这批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相当差,不少同学没办法用恰当得体的书面语言把心中想说的话描述出来,鉴于此,我不追求表面的热闹,设计了为课文做旁批,发挥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创造性续写这些既动脑又动笔的环节。

第四,水到渠成,畅谈感想:中国自古讲究“文以载道”,所以,当学生通过交流慢慢了解小弗郎士之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最后一课,不仅使小弗郎士变懂事了,更唤醒了他的爱国热情。那么,你从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没有生硬的说教,学生自然而然就得出“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东西”,“热爱祖国,就要热爱祖国的语言,学好祖国的语言”等体会。

就这样,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根据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小弗郎士形象;领会理解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等教学目标基本实现了。

可是,遗憾依然存在,这一次备教材备得较充分,但没真正备好学生,课堂气氛没有原来想象的那么热烈。而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学生提取信息能力的欠缺,例如在为课文作旁批之后,不会将相关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告诉大家;在谈小弗郎士内心变化的时候,对老师的态度变化只想到由于老师变得温和而产生的亲切感,未能注意到韩麦尔先生由一个普通教师变成一个爱国者令人油然而生的敬仰之情。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还须对学生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初一语文优秀随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