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 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下面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1
认知学习理论流派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的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建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当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时,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认知理论流派有几个代表人物,关于这几个人物,我们常常会混淆他们的理论思想,接下来我们就来对几个著名人物的观点做一下区分: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曾在1913年-1917年之间,通过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了完型-顿悟说。
苛勒的理论思想主要有两个核心点,第一是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也就是说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的关系的顿悟
而不是动作的积累或者盲目的尝试;第二是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型”来实现的,这里说的完型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整体的意思。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的经典实验:白鼠迷宫实验
托尔曼的`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①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
②学习是对“符号—完型”的认知(形成认知地图)
③在外部刺激(S)与行为反应(R)之间存在中间变量(O)。主张将行为主义S—R公式改为S—O—R,O代表机体的内部变化;
④潜伏学习:托尔曼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在托尔曼的理论中,学习过程就是期望学习和潜伏学习,学习结果是在脑中形成认知地图(S—O—R),然后从中寻找最优解。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过程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阶段。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还提倡发现学习。
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学习者知识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同化)。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是接受学习。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2
认知心理学简介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认知及行为背后之心智处理(包括思维、 决定、推理和一些动机和情感的程度)的心理科学。这门科学包括了广泛的研究领域,旨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知识表征、推理、创造力,及问题解决的运作。
认知心理学与从前心理研究取向有两个关键的不同:
使用系统化的科学方法,拒绝接受内省的研究方式。与弗洛依德心理学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不同。
认定内在心理状态的存在(如信仰、欲望和动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不同。
认知心理学是最新的心理学分支之一,从1950至1960年代间才发展出来的,到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1956年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年份。这一年几项心理学研究都体现了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如Chomsky的语言理论和纽厄尔(Alan Newell)和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认知心理学”第一次在出版物出现是在1967年Ulrich Neisser的新书。而唐纳德·布罗德本特于1958年出版的《知觉与传播》一书则为认知心理学取向立下了重要基础。
此后,认知心理取向的.重点便在唐纳德·布罗德本特所指出的认知的讯息处理模式--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因此,思考与推理在人类大脑中的运作便像电脑软件在电脑里运作相似。
认知心理学理论时常谈到输入、表征、计算或处理,以及输出等概念。
这种理解心智运作的方式在过去数十年变得非常普遍。这些比喻常见于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中。认知理论的应用在最近并广及许多动物认知研究的比较心理学领域。
信息处理的认知功能取向最近正被一些心理学新的研究取向所质疑,例如动力系统取向以及哲学中心体合一之观点。
由于电脑的隐喻和使用,认知心理学在1960至1970年间得到许多人工智能及其它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助益。事实上,它已发展成为一个跨领域的认知科学,此学门整合了一系列不同取向关于心灵与心智处理的研究。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主张3
1、把人脑看作类似于电脑的信息加工系统
他们认为人脑的信息加工系统是由感受器(receptor)、反应器(effector)、记忆(memory)和处理器(或控制系统)(processor)四部分组成。
首先,环境向感觉系统即感受器输入信息,感受器对信息进行转换;转换后的信息在进入长时记忆之前,要经过控制系统进行符号重构,辨别和比较;记忆系统贮存着可供提取的符号结构;最后,反应器对外界作出反应(见图1):
2、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
认知理论认为,知觉是确定人们所接受到的刺激物的意义的过程,这个过程依赖于来自环境和来自知觉者自身的信息,也就是知识。完整的认知过程是定向——抽取特征——与记忆中的知识相比较等一系列循环过程。
知识是通过图示来起作用的。所谓图示(schema)是一种心理结构,用于表示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已经内化了的知识单元。当图示接受到适合于它的外部信息就被激活。被激活的图示使人产生内部知觉期望,用来指导感觉器官有目的地搜索特殊形式的信息。
3、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
另一方面,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关系,客观事物的上下、左右、先后等关系,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
4、产生式系统
产生式系统(production system)的概念来源于数学和计算机科学,1970年开始广泛应用于心理学。它说明了人们解决问题时的程序。在一个产生式系统中,一个事件系列产生一个活动系列,即条件——活动(C—A)。其中的条件是概括性的,同一个条件可以产生同一类的活动;其次,条件也会涉及到某些内部目的和内部知识。可以说,产生式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